当前位置:首页 > 家有聋儿 > 详细内容
听障儿童家长的认识误区
发布时间:2013/10/27  阅读次数:1465  字体大小: 【】 【】【

   在听障儿童康复过程中,家长除了在心理上承受很大压力之外,在如何康复方面也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惑,在康复理念上也存在一些误区。

   下面是笔者在康复教育过程中总结的一些家长误区,和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个误区:孩子太小,不适应集体生活,大一点再送康复中心

   我们在对小龄孩子的观察中发现,孩子们适应能力很强,一周之内就会适应康复中心的学习和生活,自己会很主动的吃饭,喝水。其实,在康复中心所有的孩子都要学会自己动手穿衣、吃饭、大小便等等,因此,孩子们早一点去康复中心不但可以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还可以摆脱在家中一切都要依赖父母照顾的生活方式。

   此外,在康复中心可以培养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化程度。康复中心有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孩子进来以后,可以从以自我为中心逐渐过渡到学会为他人着想,在与小伙伴的相处中变得合群,学会体谅别人,同时对自己也会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因为周围环境的改变,孩子会通过观察收集更多的信息,从而为语言和听觉康复做更多的积累。

   第二个误区:对于刚开机能听到声音的孩子,为什么叫他却没有反应?

   对于刚开机的孩子,我们首先对孩子进行听觉察知的训练,给孩子听一些与他的生活环境相关且熟悉的、有意义的不同频率的声音(如:自然环境声、言语声、玩具声、音乐、歌曲等),并引导孩子对声音的有无做出相应的判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们就能很好的配合听觉察知游戏,如听声放物。这就是家长常说的“有反应”了。但在这一阶段,孩子多半还不能对自己的名字做出反应,仍需要进行相关的听觉识别、理解等练习。

   第三个误区:孩子听得很好,为什么不说话?

   实际上,孩子并不是听到声音就马上能开口说话了,在孩子开口说话前,还需要大量的声音刺激和语言输入。听障儿童和健听儿童在语言发展的顺序上是相同的,都要经历喃语期—单词句阶段—双词句阶段—实词句阶段—成人句阶段。孩子学习语言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孩子开始听声音也好,学语言也好,都是从量(更多的声音及言语)的积累到质(能听会说)的变化,家长们不要着急,毕竟化茧成蝶是一个过程,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第四个误区:先解决孩子的语言问题,再培养其他能力www.114ztq.com

   实际上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孩子所有能力的培养都是有敏感期的, 0—3岁是言语的敏感期;2—4岁是动作敏感期;一般2.5—6岁是进入了常说的社会规范敏感期;4.5—5.5岁进入阅读敏感期。所以我们不能只强调孩子语言的发展而忽视了关键期内其他能力的培养。应该让孩子各种能力得到均衡发展,这样才能真正融入社会,而不是一个游离于正常人和听障儿童中间的边缘人。

   家长们,为了我们的孩子,请对听障儿童康复知识多些了解,少些误区。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市南区万聆达助听器经营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1715号-1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宁夏路213号103(大润发超市对面向东2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