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听力康复 > 详细内容
聋童教育误区
发布时间:2013/7/13  阅读次数:2752  字体大小: 【】 【】【

  聋,又称听力残疾、听力损失、听力缺陷(有时也和听觉障碍通用)。根据听力损失的程度可以分为轻度聋、中度聋、中重度聋、重度聋、极重度聋、全聋等六个类别。聋是因,哑是果。在十八世纪以前,因聋而哑是天经地义的事,因而习惯上称聋人为“聋哑”。但十八世纪后,特别进入二十世纪以来,由于电子工业的迅猛发展,使各种高档“助听设备”应运而生,给聋人的语言训练提供了物质基础。使“聋而不哑”成为可能。社会发展至今,已有一些教育发达的国家可以达到“聋而不哑 ”。我国特殊教育近几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其富裕的经济条件和充满生机的家庭生活来说,聋童的家庭教育是“贫困”而落后的,存在着各种教育误区。

  

  误区之一:“我给钱,你教育”

  接触了近百位的聋生家长后,我们发现有半数以上的家长认为,教育聋生,纯粹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按时交钱就可以了。学生A的父亲就直言不讳的讲:“我们工作太忙了,根本没时间教育他,特别他,又是个哑巴。这下好了,交给你们,我就放心了”。学生B的家长这样说:“能否每学期接回家一次,我们太忙,让他一直住在学校好不好,我们可以交钱”。

  

  这些家长都忽略了聋生(特别是低年级聋生)教育中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家庭因素。前不久,一名美国专家在“香港与内地聋教育交流大会”上这样讲家庭因素的重要。他说:“聋人教育能否成功,有三个决定性的因素,其中家庭因素是最关键的”。目前,一些国内的聋教育专家也认为,家庭因素在聋童教育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们班有这样的例子:学生C,听力损失105dB ,属于极重度聋;学生D,听力损失是70dB,属于中重度聋。但学生C的口语水平明显高于学生D的口语水平。这主要原因就是家长的参与程度不同。

  

  凡是接触过聋教育的人都清楚,没有个别辅导是不行的。我曾经给家长算过一笔帐,假定一个班有十名学生,一个老师每天工作十小时,平均到每个学生身上只有一小时,而父母每天各抽出半小时,就相当于老师一天的个别辅导时间了。

  

  误区之二:“发音就等于讲话”

  “发音就等于讲话”不仅家长这样认为,就是有些教育工作者也这样认为。

  

  我们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位家长,他告诉我们:当他开始训练孩子讲话时,孩子进步明显,一个月时间就掌握了三十多个词语,他们信心十足。但是不久就发现,小孩进步没有以前明显,再后来,干脆就没有什么进步了。这主要是由于家长对“发音”和“讲话”的区别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而造成的后果。

  

  我们知道大脑皮层最基本的活动是信号活动,信号又可以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是指现实的具体信号,如,苹果;第二信号是指现实的抽象信号,如,水果。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特有的。正常人到两周岁时就已经掌握了第二信号系统,而大多数聋人缺少第二信号系统。我们对聋生进行教育的目的就是形成和发展聋童的第二信号系统。前例中的孩子会了一些词语,只是对音调发生的反应,并不是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而家长误以为孩子学会了语言,就花大力气让孩子模仿一些简单的发音,而忽视了“音、形、义”结合才是形成聋童第二信号系统的关键。最终走进了“死胡弄”,使孩子的记忆力达到“饱和”,不是学不进新的东西,就是学了新的忘了旧的。

  

  真正的“会讲话”,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理解加表达”,即可以和人沟通。别人讲的话能理解,并能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只有明白了什么是“会讲话”,不仅仅停留在模仿发音上,聋生才有可能学会讲话。

  

  误区之三:“只要会讲话,知识无所谓”

  这样的认识,实际上是对聋童教育目标的一个错误认识。

  

  虽然孩子是听力缺陷,但表现在外的缺陷并不是听不到,而是不会讲话。因而家长最迫切的希望就是听到自己的孩子开口讲话,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放弃了对知识的掌握,单纯的追求“会讲话”,却是万万不能的。因为有了这样的错误目标,有些家长宁可把十几岁的孩子送到语训中心,也不愿送到聋校。结果是得不偿失。

  

  学生E的家长在给我的信中这样说:“你们应该多安排几节语训课,只要她会讲话,别人不知道她是个哑巴就可以了。文化知识等以后再说吧。”这个家长的话实际上代表了一部分家长的观点。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因为家长都忽略了聋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暂不去讨论这位家长的自卑心理)。一个正常人,掌握语言的关键时期在三岁以前。对聋童来说,这一时期就更为重要了。现在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聋人学会讲话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年龄要小,而且认为越小越好,最大不能超过7岁。我国城市中的聋童的入学年龄平均是8岁左右。由此可知,到了学校的聋生单从年龄上讲就已经超过了最佳训练期。根据儿童的认知特点,到了聋校的聋童应把主要目标放在知识的传授上。

  

  家长的错误目标往往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我曾经和一个家长谈到这个问题,我问他:“你对孩子的最终要求是什么?”他说:“以后毕业了,有一个工作,能照顾好自己就可以了,我从没想过他能做成什么”。我又问他:“如果你是老板,你是愿意要一个只会讲话而没有正常思维的人呢,还是愿意要一个讲话不好,但思维很好的人呢”?他没有回答我。

  

  最近,一些专家的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只重视发展语言的情况下,全力发展聋生的其它方面的能力。他的思维水平不会低于只重视发展语言的聋生。

  

  误区之四:“宁可什么都不会,也不要学手语”

  这样的观点在聋儿家长中普遍存在。开学之初,有80%的家长告诉我,千万别让孩子学会手语。学生F的家长在电话中这样说:“学不到什么都不要紧,千万别学会手语”。

  

  学生G,不仅有听力障碍,还有智力障碍。入学不久,家长气冲冲的冲到教务处,强烈要求把孩子送到弱智班,原因就是因为孩子学会了一点手语。

  

  我们多次向国内外专家请教过这个问题,他们一致认为,在养成口语习惯的前提下,手语有利于聋生掌握口语。特别是一些指示性的手语,对聋生掌握口语的作用更大。就好象一个听力正常的人,在汉语养成习惯以后,学习英语,并经常运用汉语的有关知识帮助记忆英语。聋人也同样,口语养成习惯后,掌握了一些手语,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而且有利于发展思维;不仅可以和聋人交流,而且可以和正常听力的人交流,有谁又能说这不好呢?青岛助听器网:www.114ztq.com

  

  影响聋生口语发展的因素很多,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综合起来可以简单的归为三点:听力损失程度、接受训练时的年龄、家长的参与程度(这里我们排除了教师的因素)。其中,听力损失程度一般情况下是不会改变的,那么,成功的关键就是其它两个条件了。而这两个条件都取决于家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特别是聋生的父母,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更是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希望家长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早日走出误区,和学校一起共同教育好孩子。

我要评论
  • 匿名发表
  • [添加到收藏夹]
  • 发表评论:(匿名发表无需登录,已登录用户可直接发表。) 登录状态:未登录
最新评论
所有评论[0]
    暂无已审核评论!


 市南区万聆达助听器经营部版权所有  京ICP备13041715号-1 地址:青岛市市南区宁夏路213号103(大润发超市对面向东200米)